本文转自:广西日报
前度郎
观点碰撞
前度郎
调查中,近九成的大学生期待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程,映照出“大学生生活常识不足”的现实。作为即将步入职场和社会的一员,很多大学生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,可在生活常识方面却很匮乏,除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外,其他经济、法律、习俗等领域的常识明显不足。
究其原因,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,生活上的事由父母“包办”,处于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状况,成为被过度保护的对象,“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”也就成了普遍现象。
除非永远处于父母的绝对保护下,否则进入大学校园甚至社会后,独立生活就会成为大学生共同面临的考验,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也就变得重要而不可或缺。如此高比例的大学生期待高校开设“生活常识课”,正是强烈需求的真实体现。
高校开设“生活常识课”重要而且必要,不过却并非解决问题优先选择。掌握生活常识非一日之功,而是需要日积月累,更非某一个责任主体的责任,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,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。
事实上,正如素质教育要“从娃娃抓起”,作为综合素质内容之一的生活常识,自然也需要“从娃娃抓起”,让每个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和了解社会,积累个人成长的经历和经验,这样,生活常识才会入心入脑。由此建立的个人习惯和特质,才会变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个人素质。否则,为教而教的高校“生活常识课”,只能沦为基础缺陷下的背景板,其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。
生活常识源于生活,需要家庭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,而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,更别等到大学才补课。有家长的引导、社会的教导,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从“雪中送炭”变成“锦上添花”。否则,从恋爱课到生活常识课,从法律通识课到理财课,再到健康素养课等课程,高校成为包打天下的“家长”,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?又是它能做到的吗?大学的主要职能是教学与科研,不该背负这么沉重的社会教育任务,需要为之“减负”。
51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